治疗抑郁症,一定要吃药吗?
抗抑郁药吃了就见效吗?
抗抑郁药,真的能治好抑郁症吗?
对抑郁症患者来说,服用抗抑郁药真的很重要!
但你真的了解它吗?
一、单靠抗抑郁药,
有时并不能治好抑郁症
抑郁症的成因复杂,涉及生物学、心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。虽说抗抑郁药可以通过调整脑化学物质的平衡来缓解抑郁症状,帮助患者重建积极的情绪状态。但药物无法直接改变患者的心理模式或环境压力。
因此,心理疗法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探索和理解情绪、思维和行为模式,改变负面的心理模式,从而改善心理状态。
在抑郁症治疗中,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药物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,但一旦遇到精神压力,患者就容易复发。而心理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压力,减少复发的可能性。
综合治疗方法通常是最有效的。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,以及必要的环境干预,往往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抑郁症管理和康复支持。研究表明,综合治疗的康复率比单一治疗更高,且复发率更低。
二、抗抑郁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人
抑郁症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、身体状况、生活环境等综合制定方案。这种“量体裁衣”的方式,既能最大限度保障安全,又能提高治疗效果。
抗抑郁药物虽然有效,但在以下情况中需“需要谨慎甚至暂缓使用”:
1.妊娠期
指南指出,处理妊娠期抑郁时,权衡治疗和不治疗对母亲和胎儿的风险很重要,应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抗抑郁治疗与不治疗的风险与获益。
通常来讲,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、支持性心理治疗即可,如既往有过轻~中度发作,可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。重度或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可考虑抗抑郁药治疗。
2.哺乳期
对于此阶段的患者来说,必须考虑到患者产后的代谢改变、乳汁对胎儿影响、治疗对患者自我认知以及能力改变等一系列因素。
轻度患者可采用人际心理治疗、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系统家庭治疗。如症状持续加重,应考虑采用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。
3.轻度抑郁症
你如果只是轻度抑郁症,医生可能首先会建议非药物治疗,如心理疗法、运动、改善睡眠和饮食等。
4.儿童青少年抑郁
规范、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有效,支持性心理治疗、家庭治疗也有一定疗效。
轻度患者如果6~12周心理治疗后抑郁症状无明显改善,才需合并抗抑郁药物。
三、抗抑郁药物发挥作用需要时间
抗抑郁药物治疗起效的时间一般在治疗后的2~4周。所以,即使在初期可能看不到明显的改善,也不能擅自停药。
抑郁症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、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,不同治疗期有相应的治疗目标和策略。
急性期治疗一般8~12周,控制症状,尽量达到临床治愈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;巩固期治疗一般4-9个月,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,复燃风险较大,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;维持期治疗一般倾向至少2~3年,多次复发(3次或以上)以及有明显残留症状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。
四、中途加药量,不一定是病情加重
抑郁症的治疗必须足量足疗程,因为抗抑郁药物的有效剂量通常需要达到一定水平,才能发挥其疗效。
在开始使用抗抑郁药物时,医生通常会从较低的剂量开始,然后逐渐增加剂量,找到个体的最佳剂量(能够产生疗效而不引起明显的副作用)。
一旦找到有效剂量,会尽可能使用最小有效剂量来治疗,如果以较小剂量进行治疗时疗效不佳,会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,逐步增加剂量至药物的有效剂量上限,并延长治疗疗程。所以,医生中途给你加药量不一定就是病情加重。
五、不可因出现副作用,就立马停药
随意停药会使治疗疗程不足,从而耽误疾病的治疗,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。
因此,在服用抗抑郁药物过程中,除非出现了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,需要立马停药。其余情况,都不能骤停药物!因为可能引起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乏力等「撤药综合征」!
如果停药中出现了撤药症状,可以考虑恢复到前次的用药剂量治疗,然后重新开始更加缓慢地减药。
对于首次抑郁发作的患者,在撤药过程中如果症状反复出现,可以考虑将剂量增加至原来的治疗剂量,并至少继续使用4-6个月后再进行停药的尝试。这样可以确保症状的稳定和适当的治疗时间,以减少复发的风险。有医生推荐,在连续使用抗抑郁药物8周或更长时间后,不应突然停药,而应在约4周左右逐渐减少剂量。
六、补充剂辅助会让抗抑郁药效果更好
研究证实,补充某些营养素对抑郁症状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。如Omega-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抑郁患者的辅助治疗中显示出疗效;维生素B9及维生素B12不仅参与人体多项基础生理功能,还可调节抑郁情绪。大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,适量服用这些补充剂帮助改善抑郁。
最后,理性和综合看待抗抑郁药,我们就会离康复更进一步。
安联配资-安联配资官网-网上实盘配资-网上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